海口“找房团”艺术联展
展覽時間: 2015/9/20-10/20 开幕时间: 2015/9/20 16:00
展覽地址: 海口市龍華區濱濂南社區一裏13號 找房團基地
觀展熱線: 13136081711 / 15692565333
参展人: 林茜 唐浩多 阿肖(阿肖画海南) 鄧華超
夏湘宸 鞏樹龍 雲勝
豆瓣活动详情页: http://www.douban.com/event/25288797/
我一直在想如何介绍“找房团”这个团体,艺术小组还是艺术计划,或是艺术机构?
2014年,找房团参与者发起了以合租工作室为初衷的找房行动。大家共同分担房租、水电费等费用支出,然后将这个空间作为创作、展览、讨论的场地。他们把这次的行动命名为“找房团”,并通过聚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来集体进行相关问题的协商,如:房子的地理位置、价格、空间使用方案等。
2015年5月15日,找房团租下了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滨濂南社区13号的一处院子,并和房东共同使用这个空间。
“找房团”艺术联展20日下午在海口市开幕。这是“找房团”第一次公开展览,参展艺术家自由选择作品来呈现其生活、工作和思想状态,实现艺术的呐喊与碰撞。当天,共展出7位艺术家的绘画、模型、雕塑、图片和实物等作品,个性十足。
找房团曾有22位参与者加入,当中有艺术工作者、诗人、艺术爱好者和资助艺术文化的热心人士。2014年,找房团成员发起了以合租工作室为初衷的找房行动。然后将这个空间作为创作、展览、讨论的场地,并把这次的行动命名为“找房团”,工作室也由此得名。参与者作为个体有着自身不同的工作方向和独立自主性,各自对从事艺术的述求也迥异。
“找房团”联展前言
找房团参与者发起了以合租工作室为初衷的找房行动。参与者开始仅明确了大家共同分担房租、水电费等工作室费用支出,然后将这个空间作为创作、展览、讨论的场地。我们把这次的行动命名为“找房团”,并通过聚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协商,如:关于房子的地理位置、价格、楼层、空间使用方案等均由参与者集体决定。2015年5月15日,找房团租下了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滨濂南社区13号的一处155平米的院子,并和房东共同使用这个空间。
找房团曾经有22位参与者加入,分别是:阿肖、蔡芋希、陈学斌、邓华超、冯推才、巩树龙、郭学忠、宏模、黄学斌、李博、林茜、闵子、庞博仁、唐浩多、吴秋荣、夏湘宸、许凯、史方腾、冼江萍、羊雄、云胜、张金昌。他们当中有艺术工作者、诗人、艺术爱好者和资助艺术文化的热心人士。参与者作为个体有着自身不同的工作方向和独立自主性,每个人在不同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各自对从事艺术的述求也不一样。在找房团中除了用钱包进行投票外,还以其他方式和这个群体产生直接的关系,如:义务劳动、赠送物品、拒绝参与或直接退出。面对真实的事态,参与者不仅仅是表明自身的看法和立场,而是直接的选择和行动。这使找房团保持为具有争议性的状态,目前还没能确定它是艺术小组还是艺术计划、艺术机构……。
这是一次具有反身性质的演化过程,参与者的增加使房租压力减少的同时也让参与者面临价值上的分歧与共识、行事上的合作与冲突等困境。由此,找房团对于参与者来说,它成为和生活世界连接的紧张部位。这种没有规划和没有经过设计的发生状态带来了先于任何一种现有组织和制度下的生存经验。在这里可以看到发生在这个团体中的财务管理、讨论形式、决策方式的产生和演变。还可以看到个人和他人、家庭、社会的角色关系,在这种游戏化的关系模型中感受到冷漠、孤独、友谊或者幸福。同样,我们将看到找房团的第一次展览活动,这个展览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策展人,参加展览的艺术家自己选择作品来呈现他们的工作和思想形态。
找房团没有日程安排表和计划书,反而把事情的发生当成闹钟,它存在于他者的赞成或反对之中,它反思于个人的行动之中、清醒于拉拉扯扯的对话之中。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方式,找房团激活了个体参与者的工作状态,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是每位参与者各自的创作使命和实践空间。
经过“找房团”成员的精心布置,院子充满了诗意的生活气息。
9月20日,“找房团”艺术联展在海口举办。此次参展艺术家包括林茜、唐浩多、阿肖、邓华超、夏湘宸、巩树龙、云胜。参展作品涉及影像、装置、绘画等多种形式。以下是部分参展作品。
作品名:《铺盖图像的蓝色》
单频录像
作者:唐浩多
创作年份:2015年
“铺盖图像的蓝色”录像是我“色彩标准系列”延续的另一件实验作品。录像的内容是表演者在两张国旗的图像上分别涂上产自各国的蓝色涂料的过程。国旗是每个国家最具象征意义的图像,每个国家的公民见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有如见到上帝那般感到神圣。由于图像符号具备的这种“所指”功能,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并排的两个国家的国旗图像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就会赋予了这两面图像以特殊意义,使得这两面图像发生关系,艺术也得以呈现。而当把它们各自涂上蓝色时,“图像关系”瞬间消失,图像符号的“所指”功能也消失了,这个时候“观念”出现了,“观念”又赋予了这两面蓝色以新的意义,艺术再次得到呈现。这件作品既是我对两个国家关系的看法与思考,也是我作为观者的一次观看过程的心理体验。
作品名:《左右声道.宣言》
声音装置 尺寸可变
作者:唐浩多
创作年份:2015年
通过电脑软件的特殊处理,听众戴上耳机会同时听到来自左右声道的不同的两个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朗读声。在语言的世界里,这两个宣言分别代表着这两个国家的理念及理想。这两种“声音”同时在听众的耳朵发声,此时此刻,似乎多元的“声音”得到平等的分配。这两种“声音”通过听者的耳朵经由神经传输在大脑产生碰撞、斗争、融合、对话还是共鸣?总之,它像及了我们的这个世界!
作品名:《忆-1894甲午海战》
材质:陶
作者:巩树龙
创作年份:2015
砂砾象征着时间长河中历史的尘埃,作品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延伸到目前的中日关系,引发观展人对于历史的回忆与现实的思考。
有意思的是在布展过程中,战船的桅杆断了,当作者准备修复时,“找房团”成员认为,战争必有损坏,不如将桅杆放在甲板上,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
作品名:《小猪快跑》
尺寸:60×30×28cm
材质:?玻璃钢
作者:夏湘宸
创作年份:2014年
雕塑《小猪快跑》展示了人被欲望“玩弄鼓掌”的残酷现实。人无法摆脱欲望的桎梏,将猪比作欲望的化身,而人坐在狂奔的猪身上就如同骑虎难下一般。
猪一直是好吃懒做的形象,在这个作品中象征着欲望。骑在猪身上的人没有眼睛,并且面无表情地被猪牵着走,坐不稳又抓不住,代表了许多人沉迷于欲望的盲目状态。 这组作品让我想起了《千与千寻》里的猪,使我不得不时常警惕自己的“贪食”。
作品名:《 》
尺寸:230*120cm
材质:复合实木、铜版纸
作者:邓华超
创作年份:2006年—
这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梦境的小稿件,文字图案等。作品本身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作者没办法命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更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不同的梦反映了作者不同时间段的状态——学生时期、婚后、孕期……有趣的是作者偶尔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境,并且在醒来后描绘片段。
作者自述:这组作品,本身是没命名的,因为我没办法命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更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大部分是关于梦境的小稿件,文字图案等。这次展览本身,还没有具体的想法,所以一直停留在讨论的阶段,偶尔谈及“梦”的话题,很多人都有同感,感叹梦境的不可思议。作为失语症并发多年的我,并不擅长讲述自己做了什么样精彩的梦,因为在短时间内,就会将梦境遗忘。或许是生活太过于平淡无奇,所以梦境会显得珍贵稀奇,通常醒来就到处找笔和纸,记录下来,然后再回去补觉。而且,眼睛不能完全睁开,一睁开就会醒,周边就会亮,就会回到刺眼的“现实”。唯一能做的是,极尽所能记录这神奇的一切,表达我对未知领域的疑惑已经敬畏之心。
作品名:《褪色的这一切》
单个尺寸:10*15cm/21*29.7cm
材质:相纸、A4复印纸
作者:云胜
创作年份:2015
打印纸张所使用的为某种国产油墨,它的特性就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色,直至图像消失。上面所印的图像和文字皆是作者特定时期的“产物”,而这些相纸与复印纸则相当于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思考的某种输出。
作品名:《晚安马路上的车》
单个尺寸:8*18cm
材质:旧尿布,浆糊
作者:林茜
创作年份:2015年
作者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她无法割裂艺术家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索性将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因为孩子钟爱汽车,认为车罩是汽车的睡袋,她就将孩子的旧尿布裹在汽车模型上做成车罩,来哄孩子睡觉,一天一个,长此以往,就成了这组作品。
作品名:《阿肖画海南》
单个尺寸:43.8*30.8cm
材质:实木,超感白纸
作者:阿肖
创作年份:2015年
用绘画的形式把海南古老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力图表现海南日常生活的特质。”他将目光投向海南传统文化,用质朴的笔触描绘出海南农村传统嫁娶、热闹的公期盛宴、沧桑古朴的骑楼老街、唱念做打的琼剧和黎族纹身老人等场景,让这些文化元素“重见天日”。
作品名:《木城和瑞丰公寓》
尺寸:不规则
材质:相纸、实木、丝网、铜板纸、麻布
作者:云胜
创作年份:2015
作品名:《工具》
单个尺寸:50*70cm
材质:实木,金属
作者:阿肖
创作年份:2015年
大隐隐于市
海口”找房團”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